
盘点2012我国核电等电力政策之最
返回列表来源:阜锦机械发布时间:2019/9/20
不研究政策的企业家,绝不是一个合格的企业家。不擅长把握政策温度的企业,也绝成不了一个优秀的企业。
政策中往往体现出国家、省、市各级政府的产业导向和项目、资金的扶持方向,换言之,政策蕴含商机。所以,身为行业领军者,必不可少的一项基本功就是认真研究政策、及时掌握信息、积极对接项目。先于人、快于人、多于人,才能好于人。
最小心谨慎的政策:核电开闸
因去年春天日本福岛核电站泄漏事故而停摆的中国核电建设终于在2012年年末重新启动了。
近年来,中国各地掀起核电建设的高潮,就核电机组在建规模来看,我国已居全球首位。如此规模,加上仍在不断高涨的热情,难免有安全之虞。福岛核电站泄漏事故适时敲响了警钟,也给了中国核电产业一次反思的机会。
经过了一系列的核电安检,去年10月24日,国务院常务会议再次讨论并通过了《核电安全规划(2011-2020年)》与《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(2011-2020年)》,并对“十二五”后3年在建核电机组的建设进度,及新核电项目选址限定等重大社会关注问题作出了原则性规定。
在将电力需求与核安全综合考量之后,国务院最终作出了“稳妥恢复正常建设”的决定,并对已经领到出生证、有待“十二五”后3年开工的核电机组,明确提出“新开工核电机组的安全标准必须全部符合国际三代核电安全标准”这一准入门槛。
这一次会议被看做是核电重新起航的标志,也使得焦虑已久的国内核电及相关产业稍稍松了一口气。然而,值得注意的是,内陆核电项目并未同步解冻。会议明令,“十二五”时期只在沿海安排少数经过充分论证的核电项目厂址,不安排内陆核电项目。
如此决策可谓用心良苦,一来将核电产业“大跃进”的可能性扼杀在摇篮中,一举肃清了核电产业初现的浮躁气氛,二来又坚定了安全高效发展核电的决心,从产业和技术两方面指出了未来的发展方向。
福岛核泄漏的阴霾远未散尽,和技术与资金相比,眼下实现核电强国梦的难点,或许更多的在于如何获取社会舆论的广泛理解与支持。
最满载期望的政策:分布式发电
继去年欧美“双反”之后,印度也紧随其后加入了对华光伏产品的反倾销阵营,国际市场环境的急剧恶化让众多光伏企业苦不堪言。同年,我国风电产业也是险象环生,严峻的“弃风”和“消纳不畅”使其“太 ”至极。